名字的由来古人除了名之外,还有字、号、谥等,其意义也是一样,如颜氏家训中就讲: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。即名是用来辨正名分,适符实体的,而字主要是用来表明志向和德操,我们今天所说的名字与古人的名字是不同的,今天人们只有名而无字,统称为名字,当然,从个人的符号这个意义上讲,名、字、号、谥号都是一种名字,字,可以说是名的补充、延伸,是名之外的又一个称谓符号,但字与名在意义和用途上是有区别的。

“字”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,是与“名”相表里的,所以又称“表字”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说:“幼名、冠字。”“号”,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。别号多为自己所起,亦有他人所起。与“名”、“字”无联系。在古人称谓中,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。如苏轼字子瞻,别号东坡居士号是人的别称,所以又叫“别号”。号的实用性很强,除供人呼唤外,还用作文章、书籍、字画的署名。

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,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。所以,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,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。拓展资料: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。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,不便直呼其名。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,称之为字,以表其德。凡人相敬而呼,必称其表德之字。后称字为表字。

上面说得很对,补充一点,字与名一般情况下是相互说明或是相互成正反关系的,比如杜甫字子美,甫的意思就是美男子的意思,子一般是对自己的称呼,子美也就是说自己长得很英俊,比如韩愈,字退之,愈的有向上的意思,而取名退之的意思就正好相反。名,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。幼年时由父母命名,供长辈呼唤。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,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写得明确:“名有五,有信、有义、有象、有假、有类。
如晋国的僖侯名为“司徒”,宋武公名“司空”,就废了司徒、司空这两个官名。然而从宋朝开始,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,家族辈分、生辰八字、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,可见,古人的名字中,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,象征着人的身份、地位。“年二十有为父之道,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,故冠而加字,”从周代开始,人们在名以外,又另取字。《礼记·檀弓》称:“幼名,冠字。